2009年12月11日星期五

假如香港樂壇沒有頒獎禮

近年來,每到年底,自己會忽然想到假如樂壇相關單位都不舉辦年度頒獎禮,香港樂壇會變成怎麼樣?更死氣沈沈?抑或健康成長?


印象中,『金唱片頒獎禮』與『十大中文金曲』是香港樂壇最早的頒獎禮。前者是香港各大唱片公司聯合舉辦,TVB負責制作。後者是港台主辦與制作,兩間免費電視台轉播。

『金唱片頒獎禮』是歷來最有名有實的樂壇頒獎禮,績分就是樂迷真金白銀掏腰包創造的唱片銷售量。金唱片與白金唱片的銷售額有明文規定(當年未流行造假數),具說服力,獲得輿論與樂迷支持,獎項引證歌手努力的成果,名利雙收。

『十大中文金曲』是當年港台唱片騎師 張文新的創舉,為自己主持的『中文歌曲流行榜』做「年報」,推廣香港中文流行曲(當年商台主打歐西流行曲)。頒獎禮焦點是歌曲,獲獎的都是當年最流行中文歌。初期,『十大中文金曲』獎項不多,好像只分國、粵語兩環節,結果都能做到實至名歸。

後來,不知何故(盛傳是唱片公司爭拗),電視不再舉辦『金唱片頒獎禮』,變成TVB的『勁歌金曲頒獎禮』。內容跟『十大中文金曲』相近,總結TVB『勁歌金典』音樂節目的成績。由於得獎名單與前者有出入,引起樂迷質疑兩個頒獎禮的公正性。

跟着而來,商台的『叱吒樂壇頒獎禮』,獨樹一格,標榜原創音樂,增設樂迷投票機制,深受年輕樂迷歡迎,尤其積極推動Band sound,開創香港樂壇新局面。

一個香港樂壇卻有三個頒獎禮,久而久之,是非應運而生,「賽果」沒完沒了的引起爭論,獎項越設越多,巧立名目,樂迷眼花繚亂。新城的『勁爆樂壇頒獎禮』加入戰團後,獎項有如「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永不落空。

衛星與網絡電視的興起,樂壇頒獎禮有如雨後春筍,多不勝數,不但歌手疲於奔命,粉絲更累。種種靡語流言成為報章娛樂版的頭條,「造馬」、「益自己人」、「爭獎」、「抹黑」…等言論,此起彼落,獎項的公信力備受考驗。

究竟香港樂壇還需要有『頒獎禮』嗎?答案是正面的。現在當歌手不像從前,唱片銷量寥寥可數,「錢」途有限,不然不需要東奔西跑找「米路」,做多棲藝人。倘若年終沒有獎項作鼓勵,叫他們如何打拼下去。

何況公道自在人心,樂迷最清楚獎項的含金量,實至名歸的拿得開心,名不副實的心中有數,未嘗不是一種鼓勵與刺激。『頒獎禮』雖然變了質,畢竟對香港樂壇仍有正面作用,給予年經歌手有形的原動力。

而且每年的頒獎典禮都能為樂迷提供茶餘飯後話題,增添年底與年頭的節日氣氛,令香港樂壇熱鬧起來,不用冷冷清清。所以,假如香港樂壇沒有頒獎禮,樂壇中人與樂迷同樣會寂寞難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