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日星期四

我看香港流行樂壇

從小習慣聽不同類型歌曲,久經訓練,容易接受各種音樂。第一首喜歡的粵語流行曲是許冠傑的《鐵塔凌雲》,從此愛聽粵語流行曲,至今未變。自己算是香港流行樂壇的資深樂迷,看著潮流不停往前推進,經常思索“自己能否跟貼香港樂壇的演變?”

從許冠傑帶動香港粵語流行曲開始,香港流行樂壇開拓了自己的天地,樂迷逐漸疏離以前的愛好(歐西歌曲與台灣國語流行曲),回歸本位轉移熱烈支持廣東流行曲,80年代的香港樂壇是廣東歌的天下,當時樂壇人才濟濟,百花齊放,樂迷選擇良多。

 這時期,由於電視劇大行其道,主題曲及插曲隨著劇集廣泛流行,家喻戶曉。無線電視劇集主題曲及插曲的作曲代表人物非顧家輝 先生莫屬,而麗的電視(亞洲電視前身)以黎小田作品為主,填詞人離不開黃霑、盧國沾、鄭國江、黎彼得、潘源良與林振強等。

 以唱電視劇歌曲聞名的歌手數之不盡,羅文、鄭小秋、葉振棠、關正傑、仙杜拉、葉麗儀、甄妮、汪明荃、張德蘭、關菊英…等都是當時得令的紅歌手。

 除了電視劇帶紅的粵語歌曲,許冠傑的原創或改篇流行曲,温拿五虎把英美流行曲填上中文歌詞的band sound,陳秋霞與陳美玲帶有民歌風味的粵語歌曲,專唱台灣配音劇集的徐小鳳,轉唱中文歌的林子祥等都是當時樂迷的另類選擇。

所以每逢年底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與無線電視金唱片頒獎典禮,歌手競爭非常激烈,樂壇百家爭鳴,樂迷耳福不淺。

進入 80年代後期至 90 年代初期香港流行樂壇進入了顛峰時代,除了上述一班知名歌手外,樂壇呈現出更多元化的發展,譚詠麟(此時温拿已拆伙)、張國榮、陳百強與梅豔芳等超級巨星陸逐誕生。另外樂隊組合的興起也是當時的一大特色,BeyondRAIDAS、太極、達明一派與草猛…等令樂壇更多姿多彩。

 這時段,新進歌手輩出,呂方、杜德偉、李克勤、王傑、張學友、黎明、劉德華、陳慧嫻、關淑儀、彭玲與王靖雯(王菲初出道名字)…等,有如天上星星,多不勝數。還有電台DJ出身的唱家班,蔡楓華、歐瑞強、黃凱芹、林憶蓮、盧業媚、曾路得…等為樂壇增添另類樣式。

  10 年光景,粵語流行歌曲特色非常多元化,電視劇主題曲與插曲大多加入中國音樂原素,樂曲多以中國音階譜曲,有濃厚的小調風味。這種現象亦影响著其他類型流行曲,像許冠傑、林子祥、關正傑、葉振棠等也有類同作品。

改篇日本歌曲是該時期樂壇的另類潮流,日本創作歌手五輪真弓的歌曲常被改篇成中文歌,為樂迷所歡迎。這時改篇歐西流行曲的潮流仍然盛行,加上商業電台鼓吹原創主義,此時樂壇的步伐急速發展,樂迷選擇眾多,也是香港唱片業最輝煌的年代。

90 年代中期以前,香港的粵語流行音樂有一大特色,音樂曲譜與編曲較之現在簡單得多,歌曲容易上口,稍為用心聽兩、三遍,樂迷就能跟著唱,尤其流行榜上的歌曲更是如此,樂迷接納度高,自然受歡迎。

 另一個推動當年中文樂壇欣欣向榮的功臣,當然是眾多出色的填詞人,他們的歌詞,言簡意深,用情用心,而且絕少出現邏輯上的謬誤。造成詞不達意,使人聽得順耳。

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後期出現的組合BeyondRAIDAS、達明一派,他們的原創歌曲,風格獨特,超出了傳統中式小調框架,採用大量電子音樂原素,令曲譜呈複雜樣式,較似西化的樂曲編排,提供樂壇更多元化的創作空間,啟動日後流行音樂的前進方向。阿貓非常樂見這類音樂之出現,擴寬了香港粵語流行曲的領域,邁向國際潮流,是一大進步。

 到了 90 年代中期以後,香港樂壇出現另一次大逆轉,今次變化主要重心竟然落在市場導向上,由多元化發展變為專門針對年青人市場,歌手的包裝形象是推銷的焦點所在。

 歌手亦以多方面表演為發展目標,開始變成歌、影、視、廣告代言等“多棲”表演者,以“藝人”自居。這種時代趨勢,似乎在所難免。進入 90 年代中期,香港的潮流步伐日新月異,變化多端,娛樂項目劇增,要留住年青樂迷的心,必須提供繽紛選擇給他們,才能在樂壇占一席位。

 這時段開始,大規模的經理人公司已把歌手變成一種商品來推銷,務求迎合年青人市場。每逢推廣新人必會投入大量資源,搞各式各樣的宣傳活動,營造新星的成本更見昂貴。因此當新人被市場受落後,經理人公司當然會善加利用,務求在短時間內“人盡其才”,否則潮流一過就變成翻本無望。

 新進歌手在日以繼夜大量工作壓力下,根本無力增進歌藝,這種現象無疑削弱歌手的發展潛能與空間,使香港粵語流行樂壇出現一種怪現象,令資深樂迷困惱。

 踏入 21 世紀,情況更趨嚴重,很多新進歌手在還未準備妥當的狀態下推出市場,他們的電腦合成歌藝更使樂迷震驚,部分甚至五音不全,舞台上“咪嘴”現象層出不窮,表演純粹著重在“色”的包裝上。

 不知何故,年青樂迷竟然照單全收,盡管一邊責罵歌手“走音”、“咪嘴”,一邊又極在乎他們的外表形象。惡性循環下,新一代歌手就把心思花在形象裡,歌藝的增進是遙不可及之事。

此時,另一股勢力對香港流行樂壇造成更大衝激,鄰近地區的音樂紛至沓來,除了日本樂曲依然占據一定地位外,一陣陣的台灣新興流行歌與南韓流行音樂旎風進駐香港的音樂市場,樂迷面對本地歌手水準低下的事實,轉移目標支持過江龍,陶喆、周杰倫、張惠妹、孫燕芝、RainSeven…等亞洲歌手憑藉出色歌藝獵取樂迷的心。

話說回來,今日香港粵語流行樂壇並不是一無是處,仍然有很多歌手在默默耕耘,張學友、劉德華、黄耀明、陳奕迅、許志安、古巨基、李克勤、楊千樺、陳慧琳、鄭秀文、何韻詩、林二汶、容祖兒…等舊人還在努力中,為樂壇打出血路。有水準的新一輩歌手,如謝安琪、張敬軒、Mr. 、方大同、王宛之…等開始發力,開創新天地。

 喜見的是香港的原創作品,水平持續出色,無論曲譜層次、編曲安排與混音效果已達國際水準,絕不比日本、台灣與韓國遜色。雖然時有抄襲批評之聲,畢竟音樂領域離不開音符規範,有時風格接近的作品,給人類同感覺,不出為奇。冠以“抄襲”罪名,未免苛刻,極其量只能說是“跟風”與“欠缺創意”。

有一點值得深究的是近年的中文歌曲,在歌詞上常常惹來資深樂迷的批評,不知它們在表達什麽意思,每個字都認識,合起來卻不明所意。網絡文化興起,文字運用講求效率,這種“改革”令新一代安然接納文字的“蒙糊”趨向,甚至創立新一套文字意義。在這種風潮下,歌詞的格局產生劇變是必然之事,或者資深樂迷要自我改變,才能適應過來。

早幾年開始,香港社會流行“集體回憶”,一股懷舊風潮吹襲香港樂壇,不少(半或全)隱退著名歌手相繼開個人演唱會或推出「專輯+精選」,滿足樂迷聽覺需求。各類舊歌精選集紛紛出爐,有以作曲家為主題,如顧家輝、黎小田等精選歌曲集,有以填詞人為主題,如黃霑、鄭國江、林振強、林夕等精選歌曲集,備受樂迷歡迎。

這種現象證明香港樂迷,尤其是中青代樂迷仍然抱存着新不如舊的想法,算是他們用行動對近年香港中文樂壇作出警示。

香港的流行樂壇前景如何,相信是業界的頭痛問題,如何挽留有強大消費能力的中青樂迷是當今最值得探究的課題。如何提昇新進歌手的水準,不讓日漸成長的年青樂迷流失也是業界必須努力拓展的方向。

近年,兩間電視台相繼開創歌唱比賽節目,發掘有潛質的年輕人進軍樂壇,這是不錯的方向,問題是如何捉鹿懂脫角,不讓勝出者只當「口水歌者」與「紙上藝人」。當然樂迷同樣要自我提升,多用聽覺評好壞,用心眼替代肉眼,讓有水平的歌手正常發展,讓香港流行樂壇走出樽頸,再創高峯。

唱片公司與傳播媒體也要同舟共濟,互利互助。過去兩年樂壇頒獎禮不斷發生杯葛事件,看在樂迷眼裡,絕對是窩裡鬥的表現,對樂壇發展有害無益。當然樂迷要注重版權,不然叫從業者如何生存下去。有高質素樂迷,樂壇才會健康發展,共勉!

****除尾兩段後補外,本文寫於:02-09-2010

2 則留言:

  1. 香港本是一個怪地方。
    有怪誕現象也不出奇了。
    可惜的是好聽的歌曲少了。
    只希望明天會轉好,怪現象減少,就成了。

    回覆刪除
  2. Re: Canada Grey Owl,對!香港怪得可愛可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