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8日星期五

《心經》逐句拆解(下篇)

***延讀文章:

《心經》逐句拆解上篇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佛家認為人生總共有十二個階段,稱為十二因緣,依次是:1. 無明→→2. 行→→3. 識→→4. 名色→→5. 六入→→6. 觸→→7. 受→→8. 愛→→9. 取→→10. 有→→11. 生→→12. 老死。十二因緣,相繼而生,循環不盡(輪迴),呈因果關係。

「無明」,是生死的根本,是十二因緣的起點,也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有了「無明」,才有一連串的十二因緣。「無明盡」,即無明滅。滅除無明,就不會衍生後面的老死(因緣)。

「老死盡」,即老死滅。老與死是生命的必然現象,有生必有死。在出生與死亡之間還經歷老化的過程,當滅除老死,即可脫離十二因緣之循環不息。

全句譯意是,在空性之中沒有無明,也就沒有滅除無明這件事;在空性之中沒有老死,也就沒有滅除老死這件事。

無苦集滅道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得涅槃後,跟五位比丘(弟子)在鹿野苑講說「四諦」,是佛陀首次公開說法,史稱「初轉法輪」。「諦」,即真實不虛。「四諦」是苦諦(人生畢竟是苦)、集諦(產生痛苦的原因)、滅諦(談痛苦的止息)、道諦(說止息痛苦的方法)。

「四諦」的間係是:苦諦是結果,集諦是原因;滅諦是結果,道諦是原因。「苦、集」應該捨棄,「滅、道」應取應行。找到聚「集」原因,就可明白「苦」果;找到方法,就可滅絕痛苦。體認四諦是空的,才能達到真正的自在和解脫。

無智亦無得

「智」,即憑直覺觀察,洞見真理。以自我為中心,憑藉觀察獲得的知識、見解或觀念,只是有煩惱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得」,即獲得結果。

常人,希望得到名利。初學佛的人,希望得到功德和福報。修行甚深的人,渴求取得佛法、般若智慧和解脫。「無得」是佛菩薩的體悟境界。「得」,只是過程與經驗,根本不在乎它與執著它。真正達到自在與解脫的時候,就會發現「智」與「得」也可拋開。

佛經說「六波羅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像六艘船,可把凡人載到解脫的彼岸。到了彼岸,就應把船(佛法)捨棄。如果不把船放下,直揹著船如何能自在解脫呢?度到彼岸,法也要捨棄,如此菩薩才能因而證得涅槃。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菩薩以無所得的智慧,照見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皆是空,根本不用在乎與執著,依據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超越一切苦,心中了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當人心中有我執,便放不下,產生罣礙,患得患失,驚恐害怕,無時無刻不在煩惱中打轉。因愚癡無明所生的恐懼,分有五種,稱「五怖畏」。

1. 「惡名畏」:害怕沾染惡名,擔心遭人排斥和鄙視。
2. 「惡道畏」:害怕死後墮入地獄、餓鬼和畜生三道。
3.  「不活畏」:布施不敢傾囊而捐施,因擔心日後生活成問題。
4.  「死畏」:簡單來說,即是怕死。
5.  「大眾威德畏」:在大眾面前,或是在具有威德者面前膽怯,不敢說法。

菩薩因遠離煩惱執障,所以心中清淨無罣礙,不懼畏生死,自然沒有任何恐怖了。

遠離顛倒夢想

當了悟諸法皆空,盡除執著,自然能遠離一切不合理的思想行為(顛倒)和癡心妄想。眾生顛倒甚麽?明明有佛性,卻懵然不知,就說無;明明世間沒有功名富貴,卻偏要苦苦追求,這就是顛倒。

究竟涅槃

不生為「涅」,不滅為「槃」,究竟涅槃,是指修行到了覺悟不生不死的境界,一切煩惱都已止息,永不再有輪迴生死,並能自由自在地穿梭於生死之中救度眾生,邁向最完美圓滿的成佛境界。

「涅槃」,也是滅盡貪、瞋、癡的境界。衍生的含意是寂靜、解脫的喜悅,能夠常樂我淨,得到真正的清淨。當年佛陀在人世間命終,便稱為「涅槃」或「圓寂」。

三世諸佛

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是指十方一切佛。十方,即四方(東南西北)、四維(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和上下,在這些空間中均有佛的存在。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Annutara-samyak-sambodhi 的音譯。阿耨多羅(Annutara),是無上的、無法超越的意思。三藐(samyak)是完全地、徹底地、正確地的意思。三菩提(sambodhi)是正菩提的意思。「三」只是梵音sam的音譯,並無數字的意思。

這兩句的意思,是指三世一切諸佛的修行,從凡人的最初發心,到修習六波羅蜜多,最後證得無上的人生真理而成佛,到達最圓滿的覺悟境界。這種種的修行歷程,無不是以般若波羅蜜多為前導。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

「大神咒」,是讚嘆般若智慧極大力量的頌詞。咒,在中國社會裡是指能以法術驅鬼除邪或治病的口訣。「大神咒」的大,是指此咒廣大普遍,能貫通三世十方,所有宇宙萬物皆生滅於此,而且具備不可思議的極大力量,可以破除煩惱,神妙難測。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大明」與「無明」相對,可破除根本「無明」,「明」是指覺悟的智慧,具備掃除無明愚癡的威力。

「無上咒」的梵語是nutrara-mantro,它是無法超越的(anutrara)與咒(mantra)的組合字。Anutrara的音譯是「阿耨多羅」,這裡用的是意譯,因「無上」能比喻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切法門中之最,沒有任何法門能超越其上。

「無等」的意思是無與倫比的、無法與之相等的,是佛陀的境界,由於沒有能與佛陀相等的,所以稱為「無等」。但可以與佛陀等同的,是般若波羅蜜多,所以它是代表「無等(佛陀境界)」相「等」的咒語。

由於「般若波羅蜜多」實在是偉大的神咒,是破除黑暗的「大明咒」,是無法超越其上的「無上咒」,是個無與倫比(無等等咒)的咒語,故《心經》用了一連串排比句來稱讚它。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凡人誦咒,為的就是希望離苦得。「般若波羅蜜多」可以圓滿凡人所追求的目標與功德,可以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槃境界,這是真實不虛妄的。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心經》來到這部份,以持誦咒作結。「即說咒曰」是咒語的起始語,之前的是經文義理,之後的是被繙譯的梵音原本語句。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揭諦」,有「前往」、「到達」與「已完成」之意,所以可譯成「去啊!去啊!」

「波羅揭諦」是「超越」、「究竟」、「到彼岸」之意。走在觀見真理的道路上,可直接不須任何媒介地證悟「空性」。

「波羅僧揭諦」是「一起向彼岸去吧」之意多了一個「僧(sam)」字,是「共同」、「大眾」之意。

「菩提」是「圓滿的智慧」之意,常譯作「覺」。「薩婆訶」,一般多用作佛經咒語的結尾,是一種祝福語,有「究竟、成就、圓滿」之意。

在「菩提薩婆訶」的咒句下,修行者可快速地到達彼岸,完成般若思想的最終目的,到達理想的圓滿境界。

***附《心經》全文()內是粵語讀音

觀自在菩蕯(袍殺  行深般若(波野) 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髑法   無眼界   乃至無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殺多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掛外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獵盤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柯鈕)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如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嫁爹嫁爹 波羅揭諦(趴娜嫁爹 
波羅僧揭諦(趴娜生嫁爹  菩提蕯婆訶(煲啲梳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