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偵探故事向來情有獨鍾,尤其涉及變態兇徒的,更趨之若鶩。知道《仁心解碼》是少有以精神病與偵探結連發展的劇集,興趣大增,決定收看。看畢九集,覺得製作最大毛病是「貪多」,重量不重質,對每件案例涉及的精神料疾病,沒有用心鋪排介紹,浪費大好題材。
精神料疾病引起的異常行為,大部分已有豐富文獻介紹,假如製作人做好資料收集,從小處著手,用適當篇幅呈現於故事裡,不但能增強情節的說服力,更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明白精神病患者異常行為的病因病機,使劇集發揮娛樂與通識雙重意義。
第一集,故事涉及「嚴重創傷壓力後患症」,如果能再放多點時間描述主人翁陳美娟母女15年前惡劣經歷引起的生活變化,尤其韓瑪利飾演的母親所承受的壓力,觀眾會更有共鳴。這類故事最忌粗枝大葉,製作人可以每兩集(或更長)一故事,用更多篇幅交代主人翁的情緒發展,總比幾個醫生開會背專業醫學名詞來得好。
接著的「反社會人格障礙」,評語是“搔不著癢處”。花大量情節描述一羣童黨的異常行為,卻忽略介紹造成偏差行為的主因。雖然最後有交代主人翁因為報復情敵,而專門選擇割傷斯文男士。不過,結論只是「果」,不是「因」,童黨頭目偉聰的反社會行為,絕對不是一次求愛被拒會突然形成,他的成長際遇不能過分簡略。
看見高立仁醫生(方中信飾)向女警莫敏兒(徐子珊)細數童黨的偏差行為,很難相信出自一位精神科醫生的陳述,只在數臭該類患者的惡行,完全沒有追根究柢成因,滿腦子偏見,有違專業守則。
「援交少女」與「活聖」兩個故事,更粗糙不堪,捉鹿不懂脫角。「援交少女」故事重點是主人翁父親的變態行為,劇情理應放多些篇幅在這位變態小學校長身上,輕輕帶過結局,有欠精密。
「活聖」故事,開段不錯,卻後繼無力。最後被神化的竟然不是「活聖」阮文翰,而是高立仁醫生,單憑自己齋talk破案。明顯看出製作人要趕收工另起新故事,虎頭蛇尾,求其由主角解說了斷前因後果。作為觀眾,感覺是被強逼乖乖端坐聽課,相當無癮。
拍精神科疾病相關故事並不容易,首先要掌握各類型疾病的癥狀特點與病因病機,找出焦點創作合理情節,鋪排要前後呼應,才能讓故事具有說服力,觀眾從中得著訊息,跟主人翁同喜同悲。不是說《仁心解碼》製作人沒有用心,卻未能聚焦,流於表面化,經常以演員背誦專業名詞作結論,盡失戲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